杨晨读研报0318:碳中和投资链

发布时间:2021-03-18 文章来源:量学大讲堂

碳中和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新阶段,中国有望在未来40年的时间里完成发达国家历时60-100年才做到碳减排。高耗能行业龙头、泛新能源行业以及低碳排放的行业将在不同程度上受益。


摘要


碳中和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新阶段,绿色“改革开放”已拉开大幕。 碳中和有助于中国强化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或倒逼中国在未来40年的时间里完成发达国家花费了60~100年的碳减排进程,实现改革开放式的跨越式发展。


政策怎么出招? 从中央到地方,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规划、指引正陆续出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部分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预计将率先达峰。具体政策抓手可分为三类:1) 产业政策 做加法亦要做减法,传统行业双控、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2)全国性 碳交易 市场预计年中投入运行,有望掀起一轮市场化的供给侧改革;3) 绿色金融 “三大功能”、“五大支柱”发展思路已确立。


2030年碳达峰主要依靠产业结构调整,碳中和目标还需看能源结构改善 。根据测算,从2020年到2030年碳达峰,产业结构改善带来的能耗降低是最主要的碳减排来源,预计能耗“双控”和碳交易将从行政和市场两方面形成合力,实现高能耗产业的产能和产量压减;而从2030年到2050年(接近碳中和),能源结构改善的重要性显著提升,预计光伏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将取代火电成为最重要的发电方式。


碳减排对供需两端有何影响?

供给端: 1) 能源结构 方面,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有序发展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推动煤电清洁利用,储能和智能电网迎来发展机遇;2) 产业结构 方面,短中期,能耗“双控”和碳交易有望在行政端和市场端形成合力,长期看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转型升级;3) 工业流程 方面,重点在于工业流程的低碳改造和原材料的绿色化;4) 碳吸收 主要是通过碳汇和碳捕捉利用封存实现。

需求端: 都市化进程决定了运输、建材等行业的碳排放在短期时间内难以压降,预计减排重点在绿色交通和绿色楼宇。


三大类投资机会:传统高耗能行业龙头、泛新能源行业、低碳行业。

1)短中期受益确定性最高的黑色、有色、化工等传统行业龙头;

2)长期最受益的泛新能源产业:新能源和储能、新能源车、节能设备;

3)相对受益的高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目录



正文


1

碳中和绘世纪愿景,

绿色“改革开放”已拉开大幕

1.1

碳中和浪潮席卷全球,

“30·60”愿景彰显大国担当

全球走向碳中和之路经历了诸多坎坷。1997年《京都协议书》就以法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但此后美国宣布退出,2009年的《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使得全球气候治理一度陷入僵局。2016年生效的《巴黎协定》重聚共识,提出了在21世纪末将地球表面的温升——与工业化之前相比较——控制在2摄氏度并为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努力的总体目标。

虽然美国一度退出给《巴黎协定》的前途蒙上了阴霾,但随着清洁能源成本下降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赢得了了全球各国广泛认可。截至2020年底,已有约126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占全球碳排放量约51%。这些国家绝大部分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部分国家如苏里南和不丹甚至已经达成了这一目标。

历史上,中国并不是一个碳排放的大国。如果以人均碳排放衡量,中国在2010年左右才达到和发达国家接近的水平。如果从历史碳排放总量来上看,远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习近平主席在9月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30·60”愿景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相对“提早”地承担了全球碳排放的责任。


1.2

生态文明进入新阶段,

绿色“改革开放”有望再现中国速度

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新阶段,碳中和愿景强化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3月15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会议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在全球碳中和的浪潮下,低碳将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议会在3月10日投票通过了支持设立“碳边界调整机制”的决议,预计从2023年开始将对欧盟进口的部分商品征收碳关税。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适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明确目标,有利于强化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中国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决定了实现碳中和的道路并不容易。 一方面,中国刚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后期,还保留着全球规模最大的高耗能产业。 中国当前碳排量约为100亿吨 ,分部门来看, 供电、钢铁、非金属矿产是最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贡献分别达到了45%/18%/13%。另一方面,中国“富煤”的资源禀赋决定煤炭是主要的一次能源来源。分能源来看, 原煤贡献了超过了50%的碳排放,然后是占比13%的焦炭 

碳中和愿景要求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望成为21世纪的绿色“改革开放”。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在4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很多国家耗费百年才实现的发展成就。而碳排放这边,德国、法国、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确认达峰,美国、日本也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达到了高点。当前中国碳排放量还处于上行期,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要在40年的时间里实现发达国家花费60-100年才实现的减排历程。我们认为碳中和有望成为21世纪的绿色“改革开放”,倒逼中国的生态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


1.3

央地共谋碳达峰,

“十四五”将成为关键期

以碳减排为抓手推动绿色发展,国家顶层设计已启动。 中国在提前完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中 2020 年的减排承诺后,逐步提高碳减排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等重要会议多次强调了抓紧制定碳排放达峰与碳中和行动方案,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央和国家各部委全力推进碳减排以及碳中和的相关规划、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的建设。

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出台,因地制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西部部分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或率先达峰。 各省市在积极落实中央“十四五”规划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现状,制定了推动落实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行动方案。其中,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省市明确提出了碳达峰时间点,北京市强调“十四五”时期碳排放稳中有降,上海市提出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江苏省和广东省也表态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江苏、山东、湖北等工业大省提出将大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开展零碳、低碳排放示范工业区建设;山西、河南、山东等能耗大省提出要深入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能源结构优化,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积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新疆、广西、内蒙古等自然资源丰富省份提出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深入开展污染防治管控,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2

碳达峰的政策抓手有哪些?

2.1

产业政策助力碳中和目标,

做加法亦做减法

两类产业政策双管齐下。 我们认为以下方向相关的产业政策将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方向:1) 针对传统行业能耗双控的产业政策 ,政策目标或将 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 ,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2) 针对新能源产业的鼓励政策 ,比如风电光伏以及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

以钢铁行业为例,钢铁行业碳排放量位居工业行业之首,压降钢铁产能产量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021年1月26日行业主管部门工信部发言人表示,“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确保2021年全面实现钢铁产量同比的下降”,而此前工信部在2021年的重点工作中也明确提出“2021年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坚决压缩粗钢产量”。2020年12月31日,《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公开征求意见,我们认为 高质量发展、低碳发展是以钢铁行业为首的传统行业的必经之路,预计在两会后,涉及钢铁等传统行业的相关政策将会出台,目标包括加强技术进步来节能提效和具体的压缩粗钢产量的实施计划等。


2.2

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呼之欲出,

市场化手段抑制碳排放

碳交易制度建立,以市场化手段压减高耗能行业产能。 碳交易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政府设置一定时期的碳排放控制总量,再给排放者发放或拍卖排放权额度,并赋予排放权额度的买卖自由。早在2011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随后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全国碳市场于2017年末正式启动,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把碳市场建设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基础建设期(2018年)、模拟运行期(2019年)、深化完善期(2020年)。2021年2月起,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启动施行,酝酿10年之久的全国碳市场即将正式运营。 我们认为,生态环境部将实现从试点先行到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从单一市场、单一行业到多行业,未来其他高耗能行业如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制品、航空等或将陆续被纳入碳交易市场中。

我们认为碳交易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1) 碳交易将从成本端产生影响: 碳市场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得到碳价信号,从而推升政策规制行业的价格,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上游部门会通过提价形式将成本转移到产业链下游的生产部门。下游部门亦是如此,进而导致生产领域中一系列的价格连锁反应;2) 碳交易会在需求端也会产生影响: 生产者纷纷提价之后,消费者根据其需求价格弹性相应地调整对各部门产品的需求量,降低对于高碳部门的需求,从而实现需求结构的低碳化;3) 碳交易将倒逼技术变革: 低碳化的需求选择迫使生产者调整生产规模、优化生产技术,最终实现全行业整体层面的低碳生产。


短期而言,由于今年碳交易市场仅纳入电力行业且免费配额分发量较充足,预计不会对企业成本和电价造成影响。中期来看,随着纳入碳交易市场的高耗能行业越来越多和免费的碳配额逐渐收紧,火电企业发电成本会有所抬升。但由于目前电价的市场化机制并不完善,电价易降难涨,预计对电价的推升作用也非常有限。 长期来看,一方面随着碳交易市场不断成熟,高耗能行业的成本压力会逐渐增大,另一方面电价市场化机制逐渐成熟,碳交易最终会推升电价,并引发产业结构的变革。


2.3

绿色金融配套支持碳中和

碳中和或将带来百万亿投融需求,绿色金融或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牵头的课题组认为,重庆实现碳中和需要约8万亿元投资,推算到全国,那么大约就是350万亿元的需求。而原国家发改委主任解振华带领研究团队进行测算的结果大约是138万亿。整体来看,碳中和的投资需求在百万亿元量级,这么大规模的投融资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

2021年2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吹风会,介绍了绿色金融有关情况。会议表示,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支持绿色金融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了 绿色金融五大支柱:一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构建,二是信息披露要求和金融机构监管不断强化,三是点面结合,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完善,四是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不断丰富,五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日益深化。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重点推动的工作包括:构建长效机制,完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顶层设计;出台统一的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等工作。

而早在2016年8月31日,我国就已经注意到对于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推动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设立绿色发展基金,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动员社会资本;发展绿色保险;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丰富融资工具;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防范金融风险。


3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如何实现?

3.1

2030年碳排放总量

或需要 控制 在112亿吨左右

2030年碳达峰,届时碳排放总量是多少? 我们将碳排放量拆解为单位GDP碳排放量和GDP总量的乘积,分别预测这两个变量的未来变化趋势,并最终计算得到碳排放总量。


变量一:单位GDP碳排放量

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提出,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考虑到2020乃内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5%的目标提前两年实现,我们预计2030年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高达67%左右,即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由2005年的3.26吨/万元下降为2030年的1.07吨/万元。


变量二:GDP总量

我们预期,随着国内后疫情经济的恢复,以及国外疫情迫近峰值,2021年我国GDP增速有望反弹至9%左右,随后正常回落。假设2022~2025年我国GDP增速中枢在5.2%左右,而2026~2030年的中枢在4.6%左右,则可预测至2030年,我国GDP将增长至近103万亿元(2005年不变价)。


两者相乘即可得到, 2030年碳达峰时我国碳排放总量的目标大约为112亿吨。


3.2

能耗降低始终是主战场,

碳达峰后能源结构改善的重要性提高

如果假设保持2020年的碳排放强度不变,那么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2030年的碳排放总量将达到约184亿吨。从184亿吨到112亿吨, 相对减排量到达72亿吨。将如何实现?


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成果,2030年实现碳达峰,我国单位GDP能耗将下降至2020年的74%,单位能耗二氧化碳强化下降至2020年的86%。由此,我们可以得到2030碳达峰的减排结构:能耗降低实现减排二氧化碳43.7亿吨、能源结构改善减排17.1亿吨,工业流程改良减排11.0亿吨,而碳汇和碳捕集在这一期间几无贡献。因此, 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最重要的是降低单位GDP能耗,我们认为能耗“双控”和碳交易将在行政端和市场端共同发力,有效压减高耗能行业的过剩产能产量。

更进一步,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减排之路应该怎么走? 同样参考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我们以2050年和2030年进行对比,测算之后发现,能耗降低仍然是最重要的碳减排方式,贡献超过50%。但 这一时期能源结构改善的贡献大幅增加,上升到了30%以上, 另外碳汇和碳捕集预计也将会有一定的实质性贡献。 预计火电和天然气发电在这一时期会被大幅压减,风电和光伏等可再升能源发电方式将成为主流。


4

生产端: 能源结构、产业结构、

工业流程、碳吸收

4.1

电力行业格局重塑,

能源结构向低碳靠拢

我们认为未来电力行业的发展路径或沿着以下三个方向:煤电要“高效清洁利用”,新能源要“大力发展”,核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


首先是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方式。 十三五以来,光伏和风电装机量明显走高,新增装机中光伏和风电占比从2015年不足30% 增长到2020年的62.8%。2020年新增光伏装机48.2GW,新增风电装机71.2GW,均为历史新高。根据《电力增长零碳化(2020~2030)》中的预测,2030年之前平均每年光伏和风电的新增装机规模预计在110GW以上,和今年的增量基本相当。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到2050年,总能源需求将比2030年下降约13%,但非化石能源的贡献占比将从2030年24%一路提升至73%。

其次,有序发展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 虽然水电和核电也都是基本不产生碳排放的发电方式,但是各自有其制约因素。水电可开发总量有限,剩余空间或不超过200GW。根据2005年全国水力资源复查,全国技术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541GW, 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401GW。而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达到了370GW,也就是说还剩可开发空间约为170GW,考虑到技术进步,未来空间或也不超过200GW。另一方面,安全问题始终制约着核电的大规模的部署,我们预计核电的主要定位还是沿海省份的基荷电源,发挥在风光电力波动时“定海神针”的作用。

最后,推动煤电清洁利用。 短期火电装机量预计还会有所增长,但随着风光装机规模越来越大,火电装机容量预计将逐年减少。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在3月12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到十四五末期,应该实现煤炭消费的稳定达峰,并开始下降”。预计到碳中和时期最终仍将保留少量配套CCUS技术的火电机组以满足特殊情况下的供能需求。


储能行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光伏、风电新能源发电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需要储能和的智慧电网来解决消纳和稳定性问题。储能的形式可能非常多样,除了抽水蓄能之外,还要发展电化学储能,甚至未来氢也能用作重要的储能手段。根据《零碳中国·绿色投资: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报告,电化学储能的规模将从2016年的189MW增长到2050年的510GW。


4.2

产业结构:“双控”和碳交易

双管齐下,长期还看转型升级

短中期来看,行政化的能耗“双控”和市场化的碳交易市场将共同引发传统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一方面,能耗“双控”将对高耗能行业和能耗大省形成直接的去产能压力。 以“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双控举措为抓手,压减高碳排放行业的产能和产量,或是实现碳排放量在短期较快下降,促成碳达峰的重要途径。1月26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表示要“确保2021年全面实现钢铁产量同比的下降”,打响了传统行业去产量的第一枪。 传统行业占比较高的省份或面临产能限制和去产能压力,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于2月25日发布《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从2021年起,不再审批焦炭(兰炭)、电石、聚氯乙烯(PVC)等高耗能产业的新增产能项目。


另一方面,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将于6月启动,或带动首次市场化的供给侧改革。 3月1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湖北省、上海市调研碳市场建设工作时表示,全国碳市场建设已到了最关键阶段,要“确保今年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碳交易市场将通过配额市场化交易的方式,同样发挥了供给侧改革的作用,鼓励企业压减高碳排放的产能,更多采用低碳生产技术。


而在长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才是出路。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的必经之路。第三产业的碳排放量显著低于第二产业,生产端,中国第三产业的对GDP的贡献相对较低,2019年中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仅为47.5%,而发达国家普遍在70%以上,英国更是超过了80%。支出端,中国对投资的依赖度较高,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在55% 左右,相比发达国家普遍在70%以上的水平还较大的提升空间。


4.3

工业流程改造,

采用低碳技术路线和材料

工业流程低碳改造,全面转向低碳技术路线。比如氢气可以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替代会导致碳排放的化石燃料 (如传统炼钢过程中的焦炭还原反应) 承担还原剂的功能 。特别是以高温气冷堆的高温工艺热制氢,与氢气炼钢工艺相结合,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很有前景。发展基于电力和氢能的低碳化工技术,实现以电力和氢气为原料进行甲醇、烯、烃、合成氨以及成品油等石油化工产品生产的技术工艺路线。 另一个直观的例子是提升电炉钢比例。 钢铁行业是我国制造业支柱之一,也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之一。钢铁行业主要的两类工艺路线为高炉-转炉法(BF-BOF)和基于废钢的电弧炉冶炼法(Scrap-based EAF)。IEA数据显示,电弧炉冶炼相较高炉-转炉法排放量减少86%以上,提升电炉钢比例是必然趋势,也是节能减排,与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相适应的需要。

更多采用碳排放强度低的原材料代替高碳原材料。 除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和工艺革新外,工业过程低碳改造还可以从发展替代原材料技术入手。例如,水泥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碳排放强度低的电石渣、高炉矿渣、粉煤灰、钢渣等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平板玻璃行业通过利用氧化镁和氧化钙替代白云石和石灰石,可以减少配料二氧化碳过程排放一半左右。


4.4

碳吸收:碳汇和碳捕捉、利用封存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京都议定书》将主要利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转化空气中CO2的过程、活动与机制定义为“碳汇”(Carbon Sink)。


森林草原面积逐年扩大,“十四五”目标更进一步。 “十三五”以来,中国加快大规模国土绿化,全面保护天然林,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已累计完成造林5.29亿亩,义务植树116亿株,森林覆盖率实现23.04%的目标,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00多万公顷。近几次全国森林普查的结果看,新增森林中人工林的占比也越来越高,占2009~2018年期间新增森林面积的83.8%。2020年12月17日,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刘东生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十四五”生态建设主要目标基本确定,力争到202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湿地保护率达到55%,60%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被认为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以的有效途径。 CCUS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CO2)从工业或者能源生产相关源中分离并捕集,加以地质、化工或生物利用,或输送到适宜的场地封存,使CO2与大气长期隔离的技术体系。广义的CCUS包括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碳捕集与利用(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CCU)。前者主要是把捕集的碳进行封存,成本较高,而CCU关注如何将这些碳再利用,以发挥其经济价值。


我国未来可以保留的煤电和天然气发电机组的容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CUS技术。 即使未来实现了碳中和,但还是需要保留一定的煤电和天然气发电机组来承担基荷、调峰和供暖需求。考虑到这些机组的高碳排放,必须配套CCUS技术才有可能实现零净排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中指出,如果不采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很难实现缓解气候变化的目标。而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虽然CCUS到2030年之前对整体碳减排的贡献还几乎可以忽略,但到了2050年,预计CCUS实现的碳减排规模将超过碳汇,达到8.8亿吨。


5

消费端:都市化背景下 部分行业

短期难压降,重点看交通和楼宇

5.1

都市化接力工业化,

运输、建材、电力等行业短期难压降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速已经开始回落,其背后原因主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放缓。 我国碳排放增速在2013年就开始逐步回落,虽然仍处在增长中,但增速已经有所放缓。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来自快速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基本结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接近尾声,高耗能产业增量在逐步下降,碳排放量增速也将随之回落,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碳排放量增速与我国第二产业增速以及城市化增速存在比较强的相关性。

大都市化仍将继续,大都市化建设相关的运输、建材、电力,需求仍然相对刚性。 我们对13-17年各个部门碳排放增速进行统计就会发现,大部分行业碳排放增速已经明显走弱。除城市、农村居民等经济活动外,与大都市化密切相关的运输、建设、电力仍维持高增长,黑色冶炼降幅也相对较小。随着都市化的持续发生,相关传统行业需求保持一定的韧性,而碳中和政策的落地又势必会对这些产业产能扩张形成抑制,供需矛盾下,龙头企业将格外受益。


5.2

绿色交通和绿色楼宇

有望成为需求端突破重点

新能源车有望带动交通领域碳排放明显下降。 各种交通方式中,公路是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交通方式,占比超过75%。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公路交通的碳排放量有望大幅下降。2015年开始,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进入了快速成长通道,多年销量增速在50% 以上,但由于补贴退坡,2019年新能源车销量出现了滑坡。不过,随着更多国产品牌竞争力逐渐增强,即使在疫情冲击下,2020年全年新能源车销量还是取得了接近10%的增幅。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或在2025达到20%,较当前5%左右的有跨越式提升。

新能源车市场已适应了补贴退坡,进入了技术驱动的新发展阶段。 在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新能源车的销量逐月增加,并于2020年末回补到近三年的历史高位。目前来看,2021~2022年补贴仍将是支撑新能源车市场快速成长的重要支撑。而碳中和愿景的世界范围普及将提升新能源车的全球需求,利好新能源车产业各个环节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绿色楼宇或将在绿色建筑和绿色家电两方面发力。 绿色建筑减少碳排放主要是通过建筑的热、电、气一体化协同实现。根据住建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70%。绿色建筑一方面是提高建筑能效水平,可用工业和电厂余热等低品位热源取代燃煤锅炉,增建储热设施,发展分布式智能化可再生能源网络,实现热电气协同;另一方面是推广绿色建材应用,提高设备系统效率。除了绿色建筑,绿色节能家电也能够减少能耗从而降低碳排放。根据《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到2020年能效标识2级以上的空调、冰箱、热水器等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 选择付款方式

  • 结算信息

  • 打赏金额:¥1

展开

已有0人打赏 , 共 1学员评论

  打赏记录 查看更多
    没有打赏记录
  学员评论 查看更多
  • 会员201903122439 2018-07-19

    谢谢老师精彩解析!!!

发表评论
清除
p

本网站为量学特训班网络课程的唯一教学平台,不提供证券咨询服务。所有老师的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主办方和量学大讲堂的立场。所有授课老师承诺遵守国家法律,包括但不限于不得代客理财,不得收费荐股,没有任何收费的QQ群,仅在本平台授课,其余皆为假冒。如有违反,欢迎举报。举报电话:400-1178-448。

  • 量学大讲堂

  • 大讲堂手机端

  • 量学

Copyright©  2017  版权所有  江西分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赣ICP备2021009564号-1  |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天润顺腾